近日,我中心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心灵再一次被洗礼。影片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周总理的深入基层,是接地气的&“深入基层&”,而不是走马观花的到基层走走。总理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拉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大雨之夜,总理不顾疲惫的身体,带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了总理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时也从影片中感受到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
影片中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形象就是村主任。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支持国家建设,当然也有地方面子的考虑,村主任千方百计隐瞒基层的实际情况。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国家,但是他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周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历史走到今天,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但是党与群众的联系少了,鱼水情淡了。有的个别干部成了特权阶级,甚至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头上的服务,而是要弄清楚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落在实处。要敢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敢于接受群众的批评,敢于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共建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